说课稿

时间:2025-11-13 22:35:05
【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

【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说学生

(一)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养母》是北师大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本篇课文放在“亲情歌吟”为主题的第三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体验生活,感受浓厚亲情,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懂得回报的人。结合初一学生“在初中学段是起始阶段,新学年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多了一份憧憬,一份思考,一份成熟”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拮据、兄姊、剜、庇护、煞”等词语。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例:“……而我如今身处都市文化圈,却很难见到您这样纯粹的人。”

2.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对养母的深情。

3.情感目标:

感悟现实生活中的母子关系,学习作家对亲情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三)教学重点:

对养母“小气”“自私”等形象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四)教学难点:

如此平凡的养母为什么依然震彻人心。

二、结合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母爱的震撼)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有关母爱的情境。通过对伟大无私的母爱故事的倾听,唤起学生对《养

母》这一课学习的热情,“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误以为这又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伟大的故事,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一个伏笔。

(二)整体感知

1.先是教师范读课文。然学生自然而然地被课文讲述吸引,进而熟悉课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见解。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梳理课文内容,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通过问题得出:养母的爱全给了家人,正是她在艰苦年代的“小气”和“自私”才让我们拥有了最真切的幸福。他在亲人面前何曾小气过一点点?她其实只是对自己小气。

3.接着回顾课文,再现课文部分对养母的评价。这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同时感悟到养母对作者的那份沉甸甸的爱。从而点拨得出:母爱的表现形式也许不同,但它的内涵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说轰轰烈烈献身的爱是爱,平凡琐碎的爱就不是爱。如果你用心灵去感悟,就一定会感受到那整日包裹在身边的,已经成自然的浓浓的母爱。

(三)情境体验(抒写心情)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质问引起学生对自身实际的反思:

1.你是否像母亲记得你的生日那样记得母亲的生日?

2.你是否对母亲近乎琐碎的爱已失去了耐心?

3.你的房间悬挂着妈妈的照片?全家福?还是自己的?或是明星的?

4.你是否还像小时候一样赖在妈妈身旁向他诉说自己的小秘密?

思考完这一系列问题,假如让你对妈妈说些什么,你会怎么说?

(四)课堂小结:(感悟生活)

无需抱怨妈妈这一点不行,那一点不好。虽然她不是完人,她却能撑起我们的一片晴空,是我“纯粹”的,真实的妈妈。

(五)课后作业(深化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

机会。”因此我在课后作业里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1.为妈妈亲手做一张贺卡,写下最想对妈妈说的话,悄悄放在妈妈枕边。

2.观察妈妈对此事的反应,把它写进你的日记里。

这是学生通过课前故事、课文感知、情境体验,对作者和老师所设定的亲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们简单谈谈感受,就能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平凡琐碎的爱也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精神。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贺卡,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烟台的海》是苏教版小语课本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总分总”的行文结构,描写了烟台的海四季的独特景观,以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将引导学生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力目标: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精读、批注、感悟、理解“恬静、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等词语的含义

3、情感目标: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异地风景的生疏、学生年龄的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注意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基于对上述的教材理解,我作出了如下设想。

(二)教学设想:

我预计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下面我着重根据第二课教学设计,详细阐述课堂上的一些做法。

第二课时大体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品味语言,体验感悟

基于网络,读写结合

拓展资源,升华情感

在四个教学环节中,都穿插使用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具 ……此处隐藏4732个字……,沉着冷静、及时应变的聪明智慧真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延伸

1.你知道贺龙用的计属于历史上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吗?

2.讲历史上的金蝉脱壳计。

3.阅读《三十六计》。

点评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这节课,教师就做到了这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一开始,教师不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在第二课时,教师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在这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

二、适时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应当是引导者,适时的点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积极思考。当学生在了解了我军情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揣摩贺龙当时的思考,是这样点拨的: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贺龙看到_________ ,心想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还有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想想说说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这些地方的点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看电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

课,是一篇新入选的新诗。诗中描写了非常爱看足球赛的球迷爸爸,把球赛换成奶奶爱看的京剧,这是爸爸的孝道;奶奶放弃自己喜欢看的京剧,换成了足球频道,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这是老人的慈爱;看见妈好好疲劳,我们都提议关掉球赛,让妈妈听音乐看舞蹈,这既有奶奶的慈祥,又有爸爸的关切,当然,也有“我”从父母那儿学来的关爱。

这首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地将家庭

的注意力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却饱含温情,精彩处既

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感慨万千。本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浓浓的“情”,而这浓 浓的情都包含在字里行间。

针对本课的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

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能力目标: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4、德育目标:把从家庭的爱拓展到班级集体甚至更大的范围。

二、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

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

神。由于本篇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浓浓亲情是重点,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并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自身的感悟,体会“情”之所在。

三、说学法

1、学生分析

看电视是现在学生每天的必修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孩子很难有机会全家人一起看电视。所以学生很难体会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浓浓亲情,教师有必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情景,引导他们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同教学的内容相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学习和体会。

2、定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确定运用“自主读——合作读——练习说”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不但能体会课文的情景,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的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并能把从家庭的爱拓展到班级集体甚至更大的范围。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爱好,所以从多媒体演示书上插图问:这是谁的'家?他家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看什么节目吗?说说你观察的依据。过渡:这家人看电视,真有些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读课文吧。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学生初步感受。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读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完整自由地读一遍,把较长的句子多读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个别读,读后评价(对读得好、有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和鼓励),最后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

(三)积累语言理解内容——合作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增强语感。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我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竞赛氛围,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配合得好,(小组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一部分同学读一部分同学表演等等)。小组间的比赛完以后进行评议,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拓展课文培养想像——练习说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发学生想像:“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奶奶为什么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妈妈从书房走了出来——让妈妈听听音乐,看看舞蹈。问我家看电视奇妙在什么地方?每个人都有一个什么样的秘密?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爱看什么电视节目,留意一下电视报或电视里的节目预告,找到爸爸妈妈爱看的节目,到时候打开电视机请他们观看”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理清重点

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课时的教学目标必定会水到渠成。

《【精选】说课稿合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