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地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在地球与空间科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上学期地球的性状,大小等知识的承接,又是对后一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的铺垫。教材充分运用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构建具体而有序的空间想象。
二、学习者分析
本堂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通过小学阶段和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在能力与技能方面,学生还不具备建立两个参照系的空间思维能力,但通过说明和演示生活实际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学生能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空间概念,从而掌握教学的重难点。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为“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推断以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② 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
③ 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在获取地球自转特征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模型法,类比法,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② 在解释昼夜现象原因时,通过提问,假设等,发展学生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现象与地球运动相关,形成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STSE
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关爱,了解,保护地球
五、教学策略
为实现以上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演示模型,类比现象,动画模拟,对话互动,问题假设的教学策略。利用地球仪模型演示,结合类比法,建立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的联系。采用动画模拟地球自转,交流讨论北逆南顺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不同地区昼夜差别的问题,运用假设法阐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
地球仪,太阳平行光线板,橡皮泥,火柴,多媒体,板书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理论,引用毛主席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提出“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思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后,教师再作出解释,导入“地球的自转”的概念。
2、探究实验,演示模型
首先提出问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哪几种”,学生思考建立假设,建立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自西向东,也可能是自东向西的两个假设。其次对前一个假设进行模型演示,利用地球仪,借助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转动地球仪开始演示,通过A,B,C三点太阳的位置的转换,说明太阳运动方向为东升西落。最后,假定太阳不动,得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论。同样道理,对后一个假设进行实验,但会得到太阳西升东落与事实相悖的谬论,进而推翻这个假设,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假定太阳不动这一点,将生活中熟悉的车与窗外风景的相对运动进行类比,进一步理解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
3、动画模拟,叙述讲解
一方面,通过地球自转的flash动画模拟总结地球自转的方向及产生的现象,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常识,说明地球自转的周期。另一方面,让学生举起右手,用右手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模拟北极的方向,四指弯曲的方向模拟地球旋转的方向,加深学生的印象。
4、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用flash动画的形式呈现在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情形,进行观察讨论,对比两极不同方向转动的现象,形成“北半球逆时针转动,南半球顺时针转动”的知识点。同样,以图片呈现北半球台风逆时针,南半球旋风顺时针的现象,使学生体会地球的自转效应。
5、提出问题,进行假设
通过08年奥运会开幕时间在中美两国的比较,提出“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出现昼夜之分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地球是透明的”的假设,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的后果,教师指出会产生“只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后果,正确认识昼夜现象的原因。再进行第二个假设“地球不自转”,引导产生“一边永远是白天,一边永远是黑夜”的后果,从而准确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在理解昼夜交替成因之后,讲解昼夜交替周期与生命形成和发展的联系。最后,用图片展示晨昏线,呈现晨昏线的含义,进行晨线和昏线的区分。
6、课堂反馈,评价反思
设计地球自转档案,主要讲述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球昼夜现象和昼
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性评价。与此同时,由学生学以致用,解释时差现象等,教师在反馈中渗透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动态把握学生学习情况。
7、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①基础练习:
1、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2、地球自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方向是____________。
3、当人站在北极上空看时,地球作_______方向旋转。
当人站在南极上空看时,地球作_______方向旋转。
4、晨昏线是指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和_______组成的。
② 变式练习:
根据右图回答:图中的A.B.C.D四地,处在晨昏线上的是,处在深夜的是,处在中午的是。
③ 发展练习: 1、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
好处?为什么?
2、在地球仪找一找,哪个国家位于我国的背面?现在我们正在教室里学习,那个国家中的大多数人正在干什么?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2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这里的“地球运动”指的是地球运动是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即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地球形状变 ……此处隐藏4846个字……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实验结论一定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争论、去概括,教师不要把实验后面的一段话当成实验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让学生照本宣科。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5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昼夜变化》单元的起始课。昼夜现象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运动以及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通过猜想、假设、模拟实验等手段,使学生理解昼夜现象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尝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解释,并且进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教学难点: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教学准备:
小地球仪(或乒乓球)、手电筒、实验记录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播放课件,由描写日出和日落的诗句和昼夜变化的`图片引出昼夜现象。
2.提问:日出和日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每天,我们都能看到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同学们,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吗?昼夜现象又为什么会交替着出现呢?(板书:昼夜变化?)
二、通过实验探究提出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或解释
1、教师演示实验:
(1)如果让地球仪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2.小组通过模拟实验提出假设或解释:
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上述四种情况都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我们观察的昼夜现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用模拟实验来证明。
三、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1、分别对这四种情况进行检验
师生讨论: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④地球自转;这三种情况与我们知道的事实相悖;所以只有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是正确的。(板书:与地球自转有关)
2、探索地球如何进行自转:自西向东
提问:我们知道了昼夜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但是我们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吗?
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出示图片)
学生:北京
教师:事实的确是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要保证北京先迎来黎明,我们做实验观察一下,看看地球必须怎样转到才能做到?
3.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板书: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四、课后小结: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并且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相关昼夜变化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与昼夜有关的还有哪些知识?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6《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
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
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
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
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 疑惑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的周期。由于选
取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周期。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活动】利用地球仪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
(师)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多少度?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多
少度?恒星日和太阳日谁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高效探究】
(10分钟高效讨论探究)
要求:各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对于本组答案进一步整理、完善。
【展示】
展示要求:限时5分钟,口头展示,脱稿展示,分层次,要点化,注重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