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彩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彩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彩池》教学设计1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在更新语文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加强语言实践,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等方面,都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学习。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列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就如何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提出了以下观点:一是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二是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三是在综合性学习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程标准,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弊端,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嘴 ”,这就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教学片断1:
1、师:听老师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打比方的句子,讨论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生 1:我找到了“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展幅地毯的宝石”这一句,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五彩池的颜色美,它把光辉比作宝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五彩池的神奇景色。
生2:我找到了“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的像盘子的,有的'像莲花的…。。”这一句,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形状奇特,它把水池的形状比作葫芦、镰刀、盘子和莲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五彩池的神奇特等色。
3、师:除了课文讲到的形状外,你还能想象出五彩池有哪些形状吗?并用筒笔画画出来。
4、生:展示学生作品。
5、师:课文还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彩池的神奇样子?
6、生1:我从这一句“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数量多。
生2:我从这一句“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母指能触到池底。”中体会到五彩池的大小和深浅。
7、师:你们很会读书,找得很准确。五彩池的确很神奇。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
8、生1:神奇的语气
生2:兴奋的语气
9、师:是的,我们应读出作者初见五彩池时惊讶之情,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一次。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老师范读多。事实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但是学生没有经过自主探究,老师就朗读出来了,那么他们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虽然学生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是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了。
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以读为本”的基本手段,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配乐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充分感知语文材料,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采用读后找——找出打比方的句子;读后议——讨论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读后说——说说五彩池还有哪些形状;读后画——用简笔画画出五彩池的形状。让学生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在学习课文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了课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地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程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提高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里的功劳呢?
10、师:刚见到五彩池,作者就被它无比的神奇深深吸引住了。然而,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什么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11、生:更让作者感到惊奇的是池水的颜色。
12、师:对,就是池水的颜色使作者感到惊奇。那么五彩池池水的神奇又表现在哪里?
13、生:池水的神奇表现在两方面;a、水池的颜色各不相同,b、同一水池的颜色也不相同。
14、师:明明是清水, ……此处隐藏26406个字……
(生自由读书,讨论。)
【一节好课的标准就是看孩子是不是读书读的多,是否读得兴致盎然。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而是引导孩子用心去读书,高明的老师会引导,会巧引导。】
师:弄明白了吗?谁来谈谈?
生:第二自然段是写池,第三自然段是写水,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水变色的原因
师:不错,老师按照你说的板书:
池
水
师:概括第四自然段的话字数太多了,和前面一样,你有本事用一个字让我板书吗?
生:(迟疑一会)原因
师:快了,就俩字了,选一个,用“原”行吗?
生:(生笑),用“因”
师:好了,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池、水、因。
下面还是要读书。这一次读书要快速浏览,看看文章抓写池抓住了池的什么特点,写水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
生:抓住了池子的多少、颜色、大小、形状。
师:还不够精练,我要板书这么多很累,减轻一下我的负担。能用最少的字词概括最好。
生:多
师:有这个特点,但不够全面。
生:怪
师:怎么个怪法?
生:很多形状。
师:那不叫怪,怪有点贬义了,那叫——?对了,奇!
(板书:多而奇)
师:现在大家做一件事,拿出笔来,把表现池多而奇的词语划出来。划完后体会一下应该怎么读,然后我再让大家来读。
(生划词,快速练习)
师:好了。我刚才巡视了一下,大家划得都挺准确的,老师相信你读的时候能读好了。来试一试。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对了,很聪明,我听出池子的“多”了,因为你们把“漫山遍野”和“大大小小”强调地读了。
【此时无声胜有声!读书时,哪些该重读,哪些该轻读,其实不需老师多讲,我们的孩子没有那么笨!关键是你如何起去引导孩子读,给他信心了,他才会理解你的用心,才会真正去体会和琢磨。这是一个不错的典例。】
师:暂停——这个比喻句没有读好。想想,多美呀:好象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倒带——感觉一下,再来读。继续。
(生读到最后,老师接着读出 “有像——省略号的!” 生笑)
师:看看,这个符号代表什么?
生:代表还有很多样子。
师:对了,这个省略号不简单呀,还有很多呢?要写呀,还要写很多,但是不能多写了,再写文章就没法刹车了。就把几个有代表性的写出来就好了。快把这个符号标出来。
【小小省略号,老师也把它教的有声有色,别有滋味——要做教学的有心人。】
这一段大家读明白没有?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老师,一亩、一丈分别是表示什么呀?
师:老师告诉你,我查了资料,“亩”是中国的土地面积单位。一亩相当于666.67平方米。大概相当于我们一个多操场大。
(生哗然——)
师:你觉得大吗?
生:大。
师:错了。看看课文怎么写的?
生:“大的不过一亩。”
师:“不过”是表示小,可不是大。大家一定要联系课文句子的整体理解,别光一想600多平方米很大了呀。看起来有600多平方米很大了,实际看和什么比较了。和江河、大海比较它确实很小了。课文写的是一个池呀,不是写小水坑!
【什么叫语言文字训练?这就是。“不过”不是生词,可是孩子理解没有到位,所以要追一下。学生的空白点就是训练点。这里也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老师课堂机智。】
再看“丈”,它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老师会换算,现在大家算一下: 1丈等于10尺,1米等于3尺,那么1丈等与多少米?
对了,3米多点。
师:好了,我们再看看写水的这一段。
刚才学习池,大家应该记住怎么学了吧,就用刚才的方法自学讨论写水部分,
(生自学讨论。)
师:开始汇报一下自学所得。水可以用一个什么短语来概括它的特点。(仿照 池:多而奇)
生:变颜色
生:多变化
生:颜色多
生:老师,我觉得也可以用“多而奇”来概括。
师:是吗?说说你的理由来。老师还真没有想到这一点。
生:多可以代表颜色多,奇可以代表很奇妙。
师:多好的孩子呀!你令老师为你骄傲(师顺手把“池”“水”用括号标在一起,指向“多而奇”
不过呀,老师有一点想问你:这里的两个“奇”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第一个表示——?
生:奇形怪状。
师:第二个表示——?
生:很奇妙。
师:你真厉害,比老师还棒。为他鼓鼓掌吧。
【这是一个典型的随机调控的例子。老师真的没有想到孩子会有这样的发现和总结,但尊重孩子的同时也发现这样确实可以,就采用了。教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也不是盲从,还及时把两个“奇”的不同意思追了一下,不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吗?】
好了,我现在考察一下大家真正理解了这一段课文没有,一起来读一下。
(生读文)
师:老师还发现这句话很有意思,请大家看大屏幕——“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边是天蓝色的,右边却成了橄榄绿。可是把水舀起来一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也没有。”(配图幻灯片演示)
师:这一段你读了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把各种颜色的词语都用本色字体写出来了。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写吗?
生:可能老师觉得这几个词语重要吧!
师:不是可能,是肯定。来,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帮助孩子理解表示颜色意思的词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最直观地让他看到。“橄榄绿”到底是什么颜色?屏幕上这个词老师就是用橄榄绿打出来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究实用和实效,才是科学的。反之,为用而用,永远没有把握多媒体应用原则的精髓。再如开头的录象片用得也不错,既给了孩子一个直观的图象,又为课堂服务——“看谁能读得比录象还美?”】
(生读)
师:有什么感觉吗?
生:这些词都是表示一个东西的颜色
师:把“东西”换成“事物”你觉得好吗?“东西”有点怪怪的。(众笑)
生:好。
师:对了,这就是一种好写作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吗?举几个例子。
生:茄子紫
生:梨黄
生:葡萄灰
师:很不错。
【培养学生时刻学会积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举一反三。而积累不能单靠课外时间,课堂恰恰是培养孩子积累意识,扩大知识储备的黄金时间。】
师:好了,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课文后面一部分是讲水变色的原因的,我给大家留一项作业:科学课上我们都学习了写研究报告,我也请你们回家后写一个研究报告——题目就是“五彩池池水变换原因探究。”
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