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9 09:23:0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反复阅读,理解关键语句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

3、情感目标: 深刻领会课文内容,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1、重点: 反复阅读从中获得启迪和熏陶。

2、难点: 深刻理解篇末所说的经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任务。

2、收集有关克服人生困难的名言警句。

3、收集自己日常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事例和亲身感受。

4、教学设施:录音机、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交流收集如何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

(教师)再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影响深远的事情,这些事情能使我们获得做人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小时侯的遭遇及他的感受,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

二、整体感悟

1、听录音朗读、解决课文生字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声调、语速)。

3、挑选自己所喜欢的'部分朗读。

4、理清课文结构及记叙的要素:

小结:第一部分(1~13段):遭遇险情。

第二部分(13~22段):脱离险情。

第三部分(23段):生发感悟。

三、合作、探索(教师投影问题组)

1、“我”遭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是怎样解决困难的?解决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3、最后一段“走一步,再走一步”怎样理解?这次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抓住本文的主题思想)

⑴ 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⑵ 学习代表发言。

⑶ 教师小结。

四、体验、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进行评价)

1、假如你是亨特,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会怎么办?

2、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怎么办?

教师小结:当遇到困难时,首先要冷静。要分析所处的位置一些切实学习的办法解决,并且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要树立信心,鼓励自己,取得胜利。作为父母,应教给孩子解决困难中战胜自我,树立信心勇敢的走向“下一步”。

五、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和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那你是则样解决?请讲给同学们听。

1、学生课堂开展交流。

2、课后整理相关资料,写成一篇文章。

六、总结

作者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感悟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把他们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板书】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遭遇险情──脱离险情──生发感悟

主题: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呢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什么故事呢,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件事,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敌军--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会敌军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是这样告诫自己的: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经历了一件怎样的是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看看他小时候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

二、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二课,我们先来看这篇文章的导语部分。好,先请同学们把导语一起来读一下】

1、看导语生齐读导语

师: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那么是什么险呢?作者又是怎么陷入险境的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下面请我们同学先来听一遍我们的朗诵带,初步把握文章大意,第一遍听的过程中,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要把文中的生字词给标示出来并注上音,听完后我们先来解决字词。第二个任务是了解文章大意,看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

2、生字词【我们先来看一下字词,来找位同学来上来注一下音。哪位同学来自告奋勇的来注一下,字音并做一定的解释】

3、默读课文,复述大意【下面再给同学们留几分钟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其中重点提到了哪个孩子?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4、我们同学刚才总结到我们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爬悬崖遇险以及脱险的一件事,那我们再来看这两个问题----“我”爬悬崖时遇到哪些困难?< ……此处隐藏23785个字……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圈点勾画是我们在本单元默读的过程中一直运用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注意加上批注。

在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纪念性的文章时,我们通过默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体验及对人生的思考。学习《植树的牧羊人》我们通过默读,了解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理解了文章的深刻主题。学习这两篇文章时,我们在文中做了圈画,还把自己的'理解和疑问批注在了文章旁边。圈点批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文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体验,一起去学习。

设计意图:本课是第四单元自读课文,在及时复习前面精读课文及本单元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基础上,结合单元导语和阅读提示内容,设计此导入方法,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走一步:多角度复述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按照默读要求,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多角度复述文章内容。

请任选一种方式进行复述

(1)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记叙文六要素进行复述。

(2)以突出“冒险—遇险—脱险”时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进行复述。

(3)以父亲的口吻重点复述脱险的部分。

(4)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明确:(1)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记叙文六要素进行复述。

56年前,在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因冒险与伙伴爬悬崖后遇险,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下,顺利脱险。

(2)以突出“冒险—遇险—脱险”时人物内心感受的方式进行复述。

一个闷热的午后,体弱多病的“我”跟着小伙伴去爬悬崖,“我”既犹豫又害怕,但还是缓慢地向上爬。在小伙伴的嘲笑声中,“我”被困在岩石上进退两难,害怕和疲劳让“我"麻木,神情恍惚。暮色中在父亲的指引下,“我”终于脱险爬下悬崖,于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以父亲的口吻重点复述脱险部分。

“我”跟着儿子的好友杰里,在暮色中找到了趴在岩石上的儿子,发现他非常害怕地趴在岩石上不敢下来。“我”此时要表现出镇定,于是“我”先简单安慰鼓励了儿子一番,然后拿着手电筒为儿子指点路线,每次让儿子迈出一小步,移动到离自己最近的一块岩石上,就这样,儿子逐渐克服恐惧,勇敢独立地爬下了悬崖。

(4)以杰里的口吻复述。

“我”和小伙伴们早已厌倦了玩弹珠的游戏,“我们”决定爬悬崖,但是“我”的好朋友亨特体弱多病,有点犹豫。“我们”都爬到了悬崖顶部,但亨特困在了半途。“我”有点担心他,但是大家都催着“我”走,所以“我”最后也先离开了。回家后,天黑了,“我”不放心亨特,于是去告诉亨特的父亲,带他一起去找亨特。在他父亲的指引他,亨特终于克服恐惧,独立爬下悬崖。

设计意图:多角度复述的形式,能够让学生体会讲故事的不同思路,也可以对人物心理进行充分的品味,并能进一步关注文本背后的精彩留白,同时,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再走一步:感同身受走悬崖

(1)演员征集:一名小亨利,一名父亲,演绎父助子脱困这一过程,其余学生找出父亲助“我”脱困这一部分对话和内容,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过程,做好批注。

(2)生生点评:让学生总结点评此次活动中演员的表现,找出优缺点。

设计意图:把课文变成同学们喜爱的剧本,把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作者当时在悬崖上的心路历程,对脱险这一重要部分内容有更感性的体验,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点评的方式把课堂也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人翁精神。

(3)我的心电图(情绪变化):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我的心理变化语句,结合文章情节和圈点勾画的关键词,完成下面的“心电图。”

巨大的成就感

渴望

信心更强

畏惧

有了信心

毫无信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前面所画表示“我”情绪变化的词句,厘清故事情节的变化过程,从而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小悬崖,大人生:重点阅读父亲指引“我”脱险和最后一段的议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经历中的所感所想。

明确:

(1)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不要嘲笑弱小者。

(2)父母应该锻炼孩子自身的能力,给予方法指导,而不越俎代庖。

(3)面对困难不要畏难退却要敢于跨出第一步。

(4)在面对复杂任务时,可尝试分解,减低难度。

......

设计意图:由故事到体验,一事一悟,由感性经历上升到理性思考是本文的写作思路。同时,语文课也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引领,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人格。

五:课堂检测:

1.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后,班级准备开展以“挑战自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共6分)

(1)【走向街头】为了锻炼大家的胆量,克服与人交往

的羞怯心理,本次活动要求大家走向街头,参加社

会活动。请你按照示例,再设计两个任务。(2分)

示例:卖报活动

你的设计:

(2)【成员招聘】班级在今年暑假将举办生存夏令营活动,现招聘志愿者。如果你是招聘组成员,请设计两个面试问题。(2分)

(3)【对联撰写】这次活动非常成功,锻炼了大家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有家长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上联,请你补写下联。(2分)

上联:挑战途中增智慧

下联:

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自读课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基于此,再加上本单元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继续通过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多角度复述课文。

2.勾画出“我”冒险-遇险-脱险时心理描写的语句,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句说出作者的心理变化。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作者面对困难方法,培养自己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得益于余映潮老师的教案。为了让学生认识课文,理解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识。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选取一个,表达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口语。

第二个学习目标,勾画描写“我”心理的句子,从“我”的心理历程过渡到自己所得的“经验”,也就是从文章内容到主题。特别是“感同身受走悬崖”这一环节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真正将语文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很自然地拉进文章和自己的距离

第三个学习目标,随着阅读的深入,让学生能从一篇课文中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潜移默化塑造学生人格,陶冶情操,完成立德树人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