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蝉》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蝉》教案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蝉》教案 1通过一个故事揭示出一个道理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在少数,比如《螳螂捕蝉》。像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呢,仅仅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吗?这个问题困扰我多时,我也在时时地思索。
《螳螂捕蝉》是一个带着原汁原味中国特色的寓言故事,也是苏教版教材中比较经典的课文,我曾通过不同的媒体接触过这篇课文的多种教法。有的着力于语言的训练,花大力气围绕着故事听说读写,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复述着故事,有的着力于人文情感的熏陶,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发挥表演的才能,自始至终热热闹闹地引导学生角色体验,也有的着力于寓意的揭于,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通过演绎推理得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结论。虽然教学的不乏名家,整个的教学过程可圈可点之处颇多,然而我始终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了什么呢?缺了“深刻”,即对故事背后原因(不是作为结论的寓意,而是成为结论的原因)的深刻体认。
这些教例中老师们的采用的角色体验的方法,给我很大的启发。然而所不同的是,我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引导学生去扮演吴王的勃然大怒后的歇斯底里,也不是扮演智慧少年的足智多谋,而是直接进入寓言的主角———蝉、螳螂、黄雀——
师:读了课文,给你最大启发的是哪一句?
生: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师:(出示句子)
师:蝉是怎么“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呢?(见学生跃跃欲试)先别急,先看看从哪些词语上看出它“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生: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语气语调都很有“理性”)
师: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看,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只什么么样的蝉?
生:这是一只胖乎乎的蝉,无忧无虑的。
生:它一边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一边还哼着小曲呢。
师:真有想象力,如果是你,你会唱什么?
生:太阳当空照,露水对我笑。让我吃饱喝足睡一觉。(师提醒,刚起床又要睡,真是只悠闲的蝉,众生笑)
生:它可高兴了——
师:如果你就是这只蝉,你怎么高兴地想?
生:我想,我真是太幸福了,看,多好的阳光,晒得我的身子暖和和的,看多美的露水,这是老天给我准备的早餐,让我伸伸腰,做做运动,吊吊嗓子,然后尽情地享用吧……
师:真是一只会享受的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看——
生:(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充分体现出了蝉的自在)
师:让我们把目光向蝉的身后看!你看见了什么?
生:一只大螳螂!
师:(追问)你看见了什么?
生:这只螳螂使劲地拱着身子,正举起了前爪,就要扑过来了。
师:这是蓄势待发啊。如果来一个特写,你看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螳螂的眼睛,只见双眼透着绿幽幽的光,直勾勾地盯着蝉,随时都会发动进攻!
师:或许,它也在想呢——
生:哈哈,多肥美的蝉,今天运气真好,刚起床就有这样的美味送到我的面前。
生:我已经感觉到螳螂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生:我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杀气。
师:好一个杀气啊!让我们读出这股杀气。
生:(读)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师:对这只可怜的蝉来说,此时此刻——
生:(急切地)这太可怕了。
生:太危险了。
师:如果你是蝉的好伙伴,此时你会对蝉说——
生:我可怜的'朋友,你不知道大祸临头,小命都不保了,快别喝了,快逃吧!
生:我会大喊:危险,快飞!快飞!
师:看你急的。如果你就是这只蝉——
生:当我明白了一切,我会丢下一切赶紧逃!
生:(摸摸額头)我会吓得一身冷汗!
师:可是,这是蝉此时此刻还浑然不觉,他——(手指,引读)
生:(再齐读)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师:(引读)他还在——
生:(再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语气语调里明显带着焦虑和不安)
师:(无比急切地)可是,没有人提醒他,也不会有人提醒他。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依然——
生:(再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语气语调更加焦虑和不安,个别学生声音哽咽)
师:(对眼圈发红的学生)你焦急什么?
生:蝉虽然睁着眼睛,但他的眼睛被蒙住!
师:是什么蒙住了蝉的眼睛?
生:利益。
师:对,是利益,是眼前的诱惑。
……
同样的角色扮演,由于我立足并不是情节的简单再现,而是的走进内心,我想,经过这一环节,学生的背后一定也是“直冒冷汗”。也姑且不论这样的体验对学生的心灵的震动所产生的影响,就对寓言的寓意的理解而言,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以为,大凡这样的本文,文字浅显,对学生而言,能复述全篇课文,并非难事,即便是“创造性”地复述,学生是天生的演员,看惯了古装戏的学生能俏皮地说出“孤意已决”“违令者斩”之类的台词亦非难事。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探究出以文字为载体的所谓寓意,更是易如反掌。从表而上看,学生故事讲得眉飞色舞,课本剧演得活灵活现,道理讲各头头是道,但姑且少数学生精彩的表演遮掩了其余绝大多数同学和无聊旁观不谈(由于故事较长,更兼加上自己的创造,学生表演起来费时太多),就教者着力想揭示的寓意,学生也只是浅层次的理解而已,只是停留在口号式的“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什么原因造成虽然危险就在身后,而却视而不见?而且为什么这么多人(由于是寓言,可以把蝉、螳螂、黄雀都看作人)包括吴王都视而不见?而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结果又是怎样的可怕?对于寓言来说,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以为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同时,对于寓言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远比引导探究诸如“少年的故事是真是假”“少年的劝与大臣们有什么不同”“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等问题有价值得多,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在课文的文字之中,只要引导学生凭借文字,走进内心,实践证明学生能够体悟得出的。
我想,这样体验出的“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得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不是深刻一些呢?
注: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 ……此处隐藏17197个字……虫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题目四:仔细观察一只小动物或者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说明的文字。两百字左右。(口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学以致用。
三、整理订正导学案(5分钟)
通过展示环节,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双色笔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订正,并将点评过程中,其他同学精彩的言论补充在自己的导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
四、教师小结(5分钟)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对昆虫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闪亮的蜕变和价值。
五、达标检测(5分钟)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璧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汁yè()罅隙()灌木()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徘徊”在文中的意思是。
(4)仿照文中划线句子,再续写一句。
《蝉》教案 15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
一、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2、 教学难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教学过程
二、话语导入
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始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命历程呢?
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蝉的生命历程:
① 卵在树洞生活10个月左右。
②幼虫在六月七月爬出来。
③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成为二龄若虫。
④一年后,长大两倍,变成四龄若虫。
⑤再过两年,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在夏天爬出地面。
三、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小思 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1939年香港出生,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2、 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收敛 () 宽恕() 短暂 () 聒聒 () 脆弱 ()卑微 () 一丝不苟 ()淘洗 ()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对蝉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作者这样写蝉采用的是什么写法?
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
看到一只病蝉,微小病弱。
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令作者惊讶。
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作者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敬意。
抑 → 转折→ 扬 (先抑后扬)
2、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文章通过写蝉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活的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的延续,就必须好好的活着。
4、找出文章的文眼,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5、《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 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
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简而意丰。
6、怎样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对人们来说,秋天是金色的,是快乐的,是个丰收的季节,但是对于蝉来说,却是黑色的。它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所以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7、《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蝉的古诗词呢?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为官,就应该造福一方百姓,做人,就应该实实在在,真诚坦荡,多行善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吗?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美]富兰克林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英]莎士比亚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
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苏]奥斯特洛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