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07 07:11:04
五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激光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2、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对激光知识的了解,并能够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3、了解作者运用的数字、举例、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激光的特点。

教学准备:

1、有关介绍激光的纪录片。

2、事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激光的资料,并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奇异的激光 提问:“奇异”是什么意思?换词理解。

2、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光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激光的世界,去探索一下激光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生词的读音。

暂时 目眩 灼伤 凸透镜 切割 钢花四溅 砰 测距仪 视网膜

3、指名读课文,评议。

(三)自渎课文 理清层次

1、快速默读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本文的说明层次:总—分—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总写激光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具体说明激光是一种奇异的光。这一部分又具体写了四层意思:

第一层:第2-3自然段 激光是最亮的.光。

第二层:第4-7自然段 激光是最快的刀。

第三层:第8-9自然段 激光是最准的尺。

第四层:第10 自然段 激光的其他用处。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 再次点明激光是一种奇异的光。

(四)课后作业 复习巩固

1、把课文读流利,抄写积累生词。

2、继续查找激光的资料,并进行资料的整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光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理解课文 了解激光

1、自渎感悟,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光?从课文中划记有关句子。

2、学习交流:为什么说激光是当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分别有什么用途?鼓励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补充自己的发言,还可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激光。在交流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3、相机板书:最亮的光 最快的刀 最准的尺

(三)精读课文 学习写法

1、提问:这篇课文和我们前面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引出说明文,并进一步介绍说明文的特点。

2、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说明文《太阳》中运用的说明方法。相机板书: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比喻)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四)课外延伸 树立理想

1、谈话交流:激光是一种奇异的光,是当今世界上的一种高科技产品,你还知道有哪些高科技技术或高科技产品吗?比如:纳米技术

2、你有什么好的想法能带给我们人类?

(五)小练笔: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激光的一个特点。

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材简析】

“交流平台”谈的是怎样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反映了作者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有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实际上是对学生读书的一个引导。“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名言和诗句,通过朗读积累,体会人生的一些道理,懂得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等道理。“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的是高尔基的《童年》。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体会情感。

【设计理念】

本块“回顾?拓展二”,重积累,重阅读,重拓展。因此,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适当地拓展阅读视野,以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成本的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在读书中体会情感。

【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谈的是怎样入情入境朗读课文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选择本组感兴趣的课文进行朗读训练,尽可能的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在交流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的目的。教学“日积月累”时,则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名人名言、诗句外,再引导学生互相推荐其他名人名言等,让学生在名言中受到思想的陶冶,体会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等道理,从而更好地学习。在“课外书屋”教学中,则要做好推荐工作,让高尔基的《童年》走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童年不光有快乐,也有苦难,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当然,适时地引导学生做些读书笔记,有助于语言的积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能用名人名言导行。

【教学准备】

1、高尔基的《童年》。

2、收集有关少年应该立志、好学、惜时、求索的名人名言等以供交流。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1、交流感受:

⑴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小林和小东也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⑵学生阅读。

⑶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⑷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⑸教师小结:

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交流读书方法:

⑴说 ……此处隐藏13335个字……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执教《螳螂捕蝉》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从整体出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认真读文,然后用一段简洁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通过对比学习、理解,引导学生质疑,直奔本文的教学重难点。(3)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即文章的9——11自然段。首先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认真地、反复地朗读这一部分,同时圈画出关键词语,借助这些关键词语将“螳螂捕蝉”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讲述出来。为了让学生的讲述更有效果,更为生动,我还将课文的插图出示了出来,更好地利用了文本资源。最后是将“螳螂捕蝉”的故事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理解,让学生根据句式说话,明确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4)品析少年形象。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的2——11自然段,细细地品位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然后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同时给予友情提醒:一定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写,要写得有理有据,如果能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和生活经验来写就更好啦!这样的设计,既能促使学生去认真读书,理解这部分的课文内容,又能将文本语言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应用灵活方便的交互白板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训练思维,启迪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所蕴含的许多新理念和要求,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要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这就关系到首先要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以这样一两个“探究专题”来取代多达数十个的“繁琐提问”,目的在于突出重点,以学为主,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真正还给学生。

本人在教学《螳螂捕蝉》时,不是简单地读、读、读,不是机械地记课文语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节课,紧紧围绕由学生自主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教学。首先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通过对比学习、理解,结合交互白板的使用,引导学生质疑,直奔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流程如下: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引导理解

师:你们看,起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是极力劝阻,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不堪设想(着重号点出),你怎样理解“不堪设想”呢?

生:不敢去想象,说明后果非常之严重!

师: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吗?

生: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

师: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

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师: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指导朗读

师: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去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

(二)第十二自然段

师: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呈现文字——恍然大悟(着重号点出)最后,打消(着重号点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质疑

师: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题问出来?

生:(1)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说服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

(2)为什么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果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寻找答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

(3)少年的这番话是什么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

(4)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四)评价小结

师: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有评述:“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三、注重实践,发展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人认为学习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便是:依据课本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当然也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完全跳开书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在自然而然间能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课堂上,我很好地借助了交互白板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铺设台阶让学生走上去,而且还能别出新意,有所创造。

具体流程如下:

1、出示自学要求: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象,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在关键词语下画着重号: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瞄准)争取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2、学生读、自由练说

3、出示图片: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高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插图,对照着插图,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

4、指名两生说。

实践证明,几位学生的复述不但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如把“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说成了“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显得更为生动。

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得益于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但灵活方便的教学手段更能为之锦上添花,使整节课精彩纷呈。

《五年级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