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杠杆》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杠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杠杆》教案1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及杠杆的要素,能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2)从生活用具中识别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通过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分析生活中各种杠杆,形成使用杠杆便于工作的意识
(3)通过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1)画杠杆的示意图。
(2)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组讨论观察法
四、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属违法行为。
五、教学用具
杠杆、钩码、铁架台等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故事:夏华有一天去买西瓜,秤的时候有10斤,在回家的路上总感觉不对劲——没有那么重,在其他的摊位上一秤,结果只有8斤。夏华想:“算了,自认倒霉吧!
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渗透法制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属违法行为。
引入课题:生活中常用的杆秤、羊角锤、火钳钢丝钳等都属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杠杆。
图片展示:杆秤羊角锤火钳钢丝钳等
讲授新课:
1、杠杆
(1)定义
图片展示:羊角锤拔钉子,剪刀,撬杠撬石头等。
学生观察图片后讨论回答问题:使用的这些器物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不足并归纳:
①都有一定的硬度——硬棒。
②有转轴——固定点。
③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点转动——能绕固定点转动。
归纳: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请学生例举生活中杠杆的实例——图片展示
扳手镊子钓鱼竿跷跷板等。
提问:杠杆有哪些要素呢?
(2)杠杆的几个概念——图片展示
①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②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③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④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⑤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例题1:在下图中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力臂。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力臂长度用大括号标记,垂直的应有垂足。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或绕支点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达到平衡了。那么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具备什么条件杠杆才会平衡呢?
2、杠杆的平衡条件——图片展示
设计实验:仪器、猜想、步骤、数据表格、等
注意事项:
(1)实验前和读数时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2)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进行实验:
(1)调节杠杆两端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目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并记录:F1、L1、F2、L2。
(3)改变钩码数量或位置重复(1)(2)步骤并记录。
数据表格:
次数F/N L/m F/N L/m F1·L1/N·m F2·L2/N·m
1
2
3
数据处理: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或F1 / F2 = L2 / L1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只有知道其中任意的三个物理量,就可以计算出第四个物理量。
例题2:如右图(5)所示,轻质杠杆OA可绕O点转动;OA长0.3m,OB长0.2m,A点处挂一质量为2kg的物体m,则在B点处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多大时杠杆平衡?
解:设OB为L1,OA为L2,物体所受重力为:G=mg=2kg×10N/kg=20N
则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L1 = G·L2可得:
F= G·L2// L1
带入数据得:F=20N×0.3m/0.2m=30N
例题3:如下图(6)所示的杠杆中最省力的是。
解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F1·L1 = G·L
F2·L2 = G·L F3·L3 = G·L
如图(7)所示有L2 > L1> L3,所以有F3 > F1 > F2,即F2最小
最省力。
3、生和中的杠杆——图片展示
(1)省力杠杆:L1 > L2,由于F1·L1 = F2·L2则F1 < F2省力费距离
(2)费力杠杆:L1 < L2,由于F1·L1 = F2·L2则F 1 > F2,费力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 = L2,由于F1·L1 = F2·L2则F 1 = F2,不省力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思考:什么时候选省力杠杆?什么时候选费力杠杆?
阻力小时选费力杠杆,费力杠杆省距离;阻力大时选省力杠杆,省力杠杆省力。
巩固复习:复习本节知识,完成p80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杠杆平衡条件:F1·L1 = F2·L2
省力杠杆
生活中的杠杆等臂杠杆
费力杠杆
八、课后反思
《杠杆》教案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杠杆;
(2) 知道杠杆的 ……此处隐藏19678个字……p>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5、教师小结。
四、小杠称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杠杆》教案15第一节 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⒈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⒉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⒈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⒉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
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⒊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使用杠杆提起重物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指导学生填写本课关于杠杆作用的空白。
㈢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⒈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装置像用棍子撬石头一样?哪些装置像杠杆一样?
⒉讨论:
(出示剪子)剪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剪一块很厚很硬的纸板,把纸板放在剪刃的哪个位置剪比较省力?(演示)为什么?
(出示钳子)钳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为什么用钳子能截断很粗的铁丝?(演示)
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很结实,怎样把它拔出来?(如果学生说用钳子,可以接着问“除了用钳子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待学生提出起钉锤后,演示用起钉锤起钉子。)为什么利用起钉锤能比较省力地把钉子拔出来?在用起钉锤起钉子时,锤子上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动力臂长还是阻力臂长?
(出示指甲剪)这是什么?(指甲剪)指甲剪是不是杠杆?在指甲剪上,哪里是支点?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杠杆?.指甲剪上有三个杠杆。手把部分是一个省力杠杆,刀口部分是两个费力杠杆。
还有哪些工具应用了杠杆原理?
⒊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工作时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类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为了使工作方便。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杠杆。
2.提问:
⑴什么样的装置属于杠杆?
⑵在杠杆上,哪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⑶使用杠杆,在省力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
3.讨论: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
四、布置作业
⒈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
⒉ P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