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优美空灵的笔调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十三岁的际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课文堪称为散文阅读的经典之作。
《十三岁的际遇》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初中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单元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了汇总归纳的作用。此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进而在鉴赏阅读中,既调动学生的现象思维能力,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教材编排及本单元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掌握自学课内自渎课文的技巧。
3、情感目标: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做了如下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学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根据这一提示,应把本课的能力目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根据本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更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本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对散文已经不陌生了。第一、二单元已出现了朱自清、鲁迅、魏巍等作家的经典之作。因而大多了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节课抓住现有学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又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准备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将本课的不同阶段显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与作者的年龄共同点,导语为:“同学们此时的梦想是什么?”进而导出作者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由学生到讲台板书、解疑。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确自学步骤。
再次展示北大相关图片,简介北大。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读全文,布置相关思考题。
1、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2、本文的段意分别是什么?
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同学们的自学课内自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对散文的掌握程度。
此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及时给出参考答案。
接下来为课堂练习,我主要抓住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的“际遇”二字,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际遇。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接下来为课堂小结。具体做法是学生先说,教师做结。此环节目的是理顺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
最后为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抓住学生对成功的片面理解,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思考题: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2、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部分各概括了什么?
第一部分:梦想及梦想成真。
第二部分: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第三部分:对未来的畅想。
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
《我想》这首诗歌以儿童的视角抒写了儿童在春天里的想象,表达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歌极富韵律美,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从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他们在识字写字方面,朗读课文以及在理解中想象等方面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并能大胆创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想、自悟,来拓展课文内容,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展开想象,激发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理解想象,了解诗歌中小朋友在春天的畅想,感受春天的美好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展开想象,激发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我特别关注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新课标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 所以,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创设情境教学法”“快乐识字教学法”“读写结合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用“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写一写”的学法自由阅读,自由表达。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案课件”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向学生展示春天的美丽风光。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草长莺飞、遍地春光;春天,是个想象的季节,神游四野。在春天里,你会想象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想象春天实在的景物。教师适时点拨入题。高洪波是个著名作家,他以《我想》为题,写出了一个孩子在春天里的美好想象。在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优美的语言、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歌的意境。
……此处隐藏16457个字……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1、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
3、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提问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快:导入新课。
运用诗歌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出示海燕有关图片,进入《海燕》散文诗的学习氛围。
第二块:诵读。
⒈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抓住特征,理解作者赋予这些形象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块:理解象征意义。
在第二块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形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块:拓展延伸。
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学习“海燕”精神的内涵,以说话的形式来表现。
说课稿 篇10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背越式跳高,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五教学内容,从教材从课的性质上看背越式跳高属于跳跃类教材,本节课是背越式跳高第一节课,背越式跳高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个技术环节组成,为了获得必要的速度、高度、更有利地进入腾空过杆阶段,快速有力地起跳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技术,也是教学重点,而弧线助跑起跳技术则是本次课教学的难点。
其动作要领是:直线段助跑加速积极,动作放松;弧线段助跑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最后3~4步节奏快,迈步放脚动作果断,起跳阶段紧腰挺髋,以全脚掌快速滚动落地,摆动腿和两臂积极前上摆,起跳腿充分伸展、脚跟内转,用脚尖蹬离地面,身体半背向横杆。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在运动技能上,初步掌握基础的技术动作,运动能力较强,生理心理趋向成熟,已经不满足一般性的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先是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之后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了解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活动,发展学生爆发力,学生能够跳过一定的高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后倒成弓背
2、教学难点:助跑和起跳技术的衔接
五、教法、学法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才用讲解法、示范法、比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我将本节课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一)开始部分
在开始部分时,我迅速集合整队,点名报数,安排见习生,宣布本课内容并强调安全意识,随后安排见习生,设计意图为: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堂,防止运动损伤的出现,学生带着目的进行学习,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准备部分
在准备部分时,我带领学生进行螺旋跑,在跑的过程中,通过口令的形式发展学生动作速度能力,随后进行徒手操练习,设计意图为:用螺旋跑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慢跑,学生能够感到新颖,具有趣味性,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练习,从而达到热身的目的
(三)基本部分
在基本部分开始时,我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入,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跳高运动么?哦都知道,那谁知道跳高最长见的形式是什么么?对,是背跃式跳高”从而导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组织学生观看挂图,并分组讨论跳高有哪几个环节构成,设计意图为:通过挂图形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之后,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示范讲解技术要点:背越式跳高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个技术环节组成,直线段助跑加速积极,动作放松;弧线段助跑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最后3~4步节奏快,迈步放脚动作果断,起跳阶段紧腰挺髋,以全脚掌快速滚动落地,摆动腿和两臂积极前上摆,起跳腿充分伸展、脚跟内转,用脚尖蹬离地面,身体半背向横杆。
通过讲解示范,学生对技术动作建立完整的表象。随后我才用三种练习形式。
首先,我进行1—3步助跑练习,在练习中强调步点,学生体会助跑的技术动作
其次我组织学生进行原地挺髋练习和跃起挺髋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强调技术要点,技术要点为:双脚起跳,空中成弓背姿势
通过练习,学生体会膝部放松,挺髋的动作感觉,随后我进行助跑和起跳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出现起跳点不正确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讲解技术动作并示范,最佳助跑步数为8—10步,随后在地面上画标志物,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当学生快到标志物时,我通过口令提示学生进行起跳练习,通过讲解和辅助练习的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掌握技术动作。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跳高接力的游戏,我将学生快速分成4组,要求每组人数相同,看哪一组,最先完成跨域哪一组为胜利方,通过游戏更好地巩固技术动作,学生对技术动作达到连贯的状态,提高跳跃能力
(四)结束部分
在结束部分时,我带领学生进行身心放松练习,重点放松腿部肌肉,通过放松的形式,消除乳酸堆积,缓解学生紧张心理,随后总结技术要点,背越式跳高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个技术环节组成,通过总结,学生回顾技术动作
组织学生进行回收器材
本节课预计心率为140次/分
负荷强度为40%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指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