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刿论战》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曹刿论战》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单元中《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的主要内容这两课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重要的文言知识点非常多,并且这两课中人物形象和观点态度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合并在一起重点复习
经过九上和九下12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自主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文言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中考考点的把握不够全面,课内外知识迁移的能力不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据中考考点制定以下复习目标:
文言文中考考点为:
识记:
1、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2、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2、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归纳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
1、评价作品的思想能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由此确定本堂课的复习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识记文言名句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在文中的基本用法并能够准确翻译句子(重点)
2、分析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重难点)
情感目标: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
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案: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识记、理解)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词
4、一词多义
二、语句翻译(理解、综合)
特殊句式(根据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一、新课导入:
有位专家曾大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史茂密的树叶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今天我们来上一堂关于文言文复习课
二、课前案反馈:
师明确要求每一小组交流的每一版块知识点,明了后上黑板展示,其他同学在组内继续交流其他知识点,等黑板上的同学写完之后,同学们可以把黑板上的精华及时补充课前案,如果有不同点,可以及时补充,若有疑难点,可以向出示本版块知识点的小组请教如果都明确了,可以迅速识记
三、巩固检测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包含所有知识点的文言句子,考查同学们的翻译情况
1、小惠未徧,神弗福也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学生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咯知识点的落实,并回顾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在落实翻译的原则与放法的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强化训练
出示涵盖这两课知识点的中考题,让学生体验中考题型共三题
前两个题难度较小,重点让学生交流第三题,让学生说出做题的凭据这一题考查的是多义词“之”的用法,是学生的易混点,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师相机引导归纳做此类题的方法
五、人物形象分析
(一)、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要能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幻灯片出示问题:
归纳总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明君贤臣的共同之处,分析比较曹刿与邹忌、鲁庄公与齐威王的不同之处
学生自主完成,让两个学生分别回答,其他学生归纳总结其要点并分析做这类题的方法
1、人物事迹(概述)
2、事迹体现人物精神风貌(从文中概括)
3、抒写人生感悟、人生启示(多方面)
(二)、强化训练
出示往年关于本课的中考题:
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3分)(锻炼学生系统回答问题的能力,并实现枪案目标的升华)
六、迁移训练
刚才做的都是往年的课内的中考题,对课内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有课内到课外知识迁移的能力如何呢?那么我们就又设计了一组课内与课外的文言文对比阅读题,来培养学生的显性迁移能力,培养知识迁移意识重点讲第三题古文今译和第四题,进一步落实本课难点和情感目标,其中包含古今异义词地方、多义词所以与判断句
但是,这类题是前几年潍坊的中考题型,从去年开始,潍坊对文言文的考查加大了难度,考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这时,学生由比较阅读的显性迁移转为隐性迁移时,能力又会如何呢?所以我们又设计了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学生的隐性迁移能力我们重点讲解易混点多义词“之”,再次落实上面讲到的方法,还有第三题,落实情感目标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我们又设计了两篇课外拓展阅读,内容上密切联系本节课所讲内容,进一步落实情感目标;题型上仍是中考题型,落实能力目标,尤其是难点古文今译和易混点一词多义,再次落实课上复习到的方法与技巧
《曹刿论战》说课稿2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此次说课的课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九个方面对《曹刿论战》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古文。《曹刿论战》虽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此文的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重点描写曹刿的“论战”。本文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剪裁得体,意蕴深广,其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是《左传》的经典篇目之一。
【说学情】
本课设置在八年级上册,在学此课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短篇古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所掌握知识有限,加之首次接触文言议论文,学习本文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此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问题导引,疏通文意;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不在文体阅读上做文章。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及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我将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关键词语
及精彩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此处隐藏18853个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在朗读中找准语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提出质疑、探究并解决问题。
(3)注重及时的课堂训练,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设计】
一、自读课文,问题导入
老师播放古典音乐,并在课件上显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读课文。
1、曹刿和谁论战?谁是主人公?——鲁庄公、曹刿
2、论的是哪一次战役?——长勺之战
3、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战前、战中、战后
二、题目切入,理清思路
老师以课文题目切入,继续追问学生:本文为何不以“长勺之战”为题,而已“曹刿论战”冠之?
作者的重点不是写“战”的过程,而在于“论”,因此,作者针对题目对材料进行了删减取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全文三段文字,一、三段文字分别围绕着“何以战”和“克之故”进行详细的“论”——“问对”,而对战斗过程只是在第二段中寥寥几笔结束。这是本文的结构概括。
【这一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关注题目中的'“论”字的同时,对文章有一个初步整体的理解,这是学习本文的起点。同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对文章篇章结构(战前、战中、战后)及部分语句如“乃入见”、“何以战”、“可以一战”、“既可,公问其故”等有更透彻的理解,由“言”悟“文”,文与言得到较好的结合,习与教做到较好的互动。学生在读课文时,由题目中的一个“论”字会有所体悟,理解本文的重点在“论”而非“战”。】
三、背景介绍,理解主题
1、本文重点在“论”,在于庄公与曹刿的“问对”,但因历史久远,谈话中涉及的许多字词及字词背后的含义、文化意蕴学生已经不太了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
接下来,老师先讲解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和重点字词,有疑问的学生先分组讨论、讨论不得查阅参考书、实在不理解再提问老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背景知识: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贵族家里有许多奴隶,当时诸侯国没有常备军,一旦开战,由各将领将家丁、奴隶、平民组织起来作为军队,用战车进行作战,战车上由一人驾车,称为“御”,两人执长矛作战。打仗时,通常是双方排好阵,称为“对阵”,“阵”字常写作“陈”字。擂鼓,表明作战开始,战车向前冲杀;鸣金,即撤兵,收缩队伍。打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大事,开战之前,必定会祭祀宗庙,求得祖宗、神灵的保佑,仪式很隆重,由国君亲自祭祀天地、祖宗,献上猪头、牛头、羊头等最好的祭品,称之为“牺牲”,作战胜利后,战利品除了国君拿一部分,大部分奖赏给将领们,士卒们往往所得甚少。
这里,将文中重点字词贯穿于春秋时期的作战方式及文化背景来讲解,可以激发学生对探析文言字词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讲解完毕后,再播放一个春秋战国时期作战的视频,ppt呈现一张战车图,标出“轼”、“辙”的部位及战车上作战人员分配,让学生对“牺牲”“轼”“辙”“御”“帛”等字词有准确的理解。这也是对前面所学重点字词的一个巩固。
2、先前学生已经明白了本文的重点在“论”字上,教师将文中两人“问对”的语句重新编排投影呈现出来,让学生先分角色朗读这两段,再试着翻译文中两人对答的话,注意人物语气。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这两段文字是本文的重点,更是关于“论”的战争思想的体现。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这两段文字的意思后,引导学生思考:从两人战前、战后的对答中,你能看出二人思想区别何在吗?
这一问题是试图让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感悟文字背后的内容。以言品文,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理解曹刿通过逐步否定庄公的回答“民弗从也”“神弗福也”及“故克之”“故逐之”引导他明白“取信于民,人心向背对于战争的决定作用”以及“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至此,本课教学完成了对史传所告诉后人的关于战争的战略与战术思想。
四、趣味写作,品味人物
本文选自《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是配合《春秋》写的编年史,通俗地说,是为《春秋》做注的。尽管文字优美,但毕竟是史传,不是文学作品,本文力图通过人物对话内容来形象地体现人物个性,但缺乏人物动作与神态描写,在这一方面本文中尚有可开发的空间,因此,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你对人物的了解能否在人物对话面前上适当的动作或神态,教师投影呈现几个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另行添加设置,但是要说说为什么?
(揖而坐 正身 笑 正色思之 避席而拜 让 振臂 挺而立 高声 急 止 指呼 )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这一语言训练旨在让学生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前后的变化来表达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丰富人物的形象,进行个性化解读,更能从“言”中品味到“文”的内容。减少了文言文学习的枯燥感,增加了趣味,也让人感到了语文的味道。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战前——“何以战”
战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战后——“问其故”
(本文行文思路清晰,板书也不宜太过复杂)
【小结】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尽量避免上成文言字词串讲课,文言语句翻译课;另一方面避免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一味地进行思想挖掘和情感体悟,成为文学欣赏课。我试图探索以文带言、文言结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