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27 15:59:10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范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场景;

3.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动量守恒定律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些抽象,难以理解;

2.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力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作业辅导法。

五、教学过程

1.概念解释

动量守恒定律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定律,它基于动量的概念,表达了一个物体受力时,它的动量变化量等于所受力的冲量。动量守恒定律公式如下:

p1+p2=p1"+p2"

其中,p是动量,p"是初始和最终动量。

2.案例分析

下面以两个物体碰撞为例,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情况一:一个质量为m1的物体以速度v1向右运动,碰撞后弹开,速度变为v1"。另一个质量为m2的物体以速度v2向左运动,碰撞后弹开,速度变为v2"。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m1v1+m2v2=m1v1"+m2v2"

该公式表明,在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守恒。

情况二:有一座桥上停放着一辆车,一位体重为m的人从桥面上跳下,落到车顶上。此时,车的速度为v,人与车一起向前运动。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m1v1+m2v2=(m1+m2)v"

该公式表明,在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守恒。

3.作业辅导

让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练习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比如:

1.两个相同质量的物体,一个速度为v1,一个速度为v2,它们相撞后弹开,求它们弹开后的速度v1"和v2"。

2.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上后弹起,求其弹起的高度。

以上两题均可以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解。

六、教学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是力学的基础法则之一,对于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了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但是,学生可能会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有所难度,需要在课后作业中多加练习,同时,需要另外安排时间对动量守恒定律进行深入的解释和教导。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范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这三者有什么作用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

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6、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配合黑板板书),由此可知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

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平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强 ……此处隐藏1434个字……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

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

A、大于铁丝质量 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 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八、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九、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范文4

【过渡】我们发现这两个装置它都是密闭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a】

1、碳酸钠与盐酸。

2、观察现象。

3、质量变轻了,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4、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实验b】

1、镁条燃烧。(坩埚钳前后对比)

2、现象,质量。

3、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都有锥形瓶,密封

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跑走了,质量就变轻,使装置密闭,或者把跑走的气体手机回来,天平就平衡了。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遵守,损失大量氧化镁。

使学生想到前两个装置的共性

引导学生发现此实验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再次巩固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

1、用氧气与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模板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此过程中原子质量、数目、种类不变,所以物质质量也不变化。

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不变。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2、微观本质:原子数目原子种类原子质量→不变→物质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范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目标选修物理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教学要求必须达到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但由于学生基础、兴趣、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可以依据平时学习和前提测评的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层次。A类为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少部分学生;C类为基础、接受和自学归纳能力突出的少部分学生;B类为剩余的大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注意他们的不同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动量守恒定律分层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为了做到“教学得法”,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最后达到相同的.大纲要求。本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前提测评大致对学生分为A、B、C三层;认定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本课的目标;在导学达标中对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达标测评中让各层次学生有个恰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2.采用循序渐进法安排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而后,A类学生识记和练习;B、C类学生学习牛顿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和得出成立条件;然后根据练习由B、C类学生归纳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进而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解题步骤,最后是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解题。

3.在知识点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分层进行引导、设疑、提问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条件的引入,A类学生采用直接介绍,B类学生引导其阅读课本理解,对C类学生设疑提示,尝试推导,加强知识的应用;在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解题步骤的教学中通过练习引导、提问,由B类和C类学生完成,A类学生理解。

4、在达标测评和作业中,注意知识点和难度分层,如测评第4题,难度较大,目的是使B、C类的学生加深对选择参照物的认识。同时注意学生完成情况的反馈和师生的交流。

三、学法分析

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实际,充分调动自身心、脑、手、口、眼的积极性,更容易主动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在学习中,学生采用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A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贯彻两个为主。识记为主,记忆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记忆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一般解题方法;训练为主,自己对识记的知识能够较简单的应用。推导、归纳为辅,知识熟练后自己在课后进行。

2、B、C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是贯彻两个为主。学生理解为主,不仅仅是记忆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记忆动量守恒定律的特和一般解题方法,而且学生注重根据教师的引导、提问、设疑,通自己的思考、判断、归纳等达到理解的目的;训练为主,在训练中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测评第4题,对三种解法加以比较),使自己对识记理解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四、教学程序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教学。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