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教案

时间:2025-05-12 22:34:01
政治的教案

政治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政治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治的教案1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青春期思维的发展变化,认识到青春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2、学会正确认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敢于发展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敢于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也要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3、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独立思维和培养批判精神

难点:开发创造潜力,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师:青春,是生命旅途中一个崭新的起点;青春,是人生画卷最华美的篇章。青春像一座山峰,意味着锐意进取,青春像两颗连在一起的心,意味着纯洁的友谊;青春像一面理想的旗帜,引领我们前进的方向……

同学们,青春的我们,活力无限,想象丰富,拥有无限的潜力。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生理发育是青春成长的重要信号,与之相随的还有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变化。

2、步入青春期,我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发展,对问题开始有更多的见解。我们的思维逐渐具有独立性,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

3、思维的独立性并不等同于一味追求独特,而是意味着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4、在我们的成长中,与思维的独立性相伴随的是思维的批判性。

5、青春凝聚着动人的活力,蕴含着伟大的创造力。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教材P9探究与分享

(1)你同意以上说法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对观点“敢于和别人争辩就是独立”和“独立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同意,对观点“独立就是一个人做事必须有信心、有勇气、有力量”和“独立就是不光提出自己的观点,还要倾听、理解别人的观点”赞同。因为步入青春期,我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发展,对问题开始有更多的见解。我们的思维逐渐具有独立性,但是思维的独立并不等同于一味追求独特,而是意味着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2)你认为初中生的“独立”是指什么?

交流点拨:初中生的“独立”指的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也要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探究二:教材P10探究与分享

(1)小刚理解的“酷”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交流点拨:小刚理解的“酷”是标新立异,穿着另类。我不同意小刚的说法,作为学生,我们穿着打扮应与自己身份相符,不穿奇装异服。

(2)小刚的说法是否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为什么?

交流点拨:没有体现思维的独立性。因为思维的独立性并不等同于一味追求独特,穿着打扮应与自己身份相符。青春期,我们独立意识增强了,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对于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我们应欣然接纳。

探究三:教材P10探究与分享——寻找“爱问同学”

寻找在学习和生活中乐于提出问题的同学,试着分析他们的共同点——“爱问同学”

共同点:

交流点拨:这些“爱问同学”的共同点是善于动脑筋,对自己有自己的看法,敢于向权威挑战,有批判的精神和勇气。

探究四:教材P11探究与分享——个性化班级名片诞生记

(1)你如何评价君君和晓琳的建议?

交流点拨:君君和晓琳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表达自己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他们的建议能够体现本班同学的个性特色,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2)如果你是七年级(2)班的同学,你会给班级名片制作活动提出什么建议?

交流点拨:如,班级名片应体现出本班学生的个性特色、班级的整体风貌等。

探究五:教材P12探究与分享

(1)你认为上述同学的表现是创造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上述同学的表现是创造。因为创造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这些同学从不同角度,动脑筋,想办法,追求生活的新奇与浪漫,这就是一种创造。

(2)与同学一起讨论:青春的创造可以是怎样的?你希望自己有怎样的创造?

交流点拨:青春的创造,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种打破常规,与众不同,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创造,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探究六:教材P13阅读感悟——鲁班的创造

(1)学生阅读分享“鲁班的创造”。

(2)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悟。

交流点拨:创造离不开实践。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给了我们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我们创造的热情。我们应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实践,通过劳动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政治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学会树立正确的邻里关系

2、了解《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能学会关心他人,正确处理邻里之间的矛盾。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树立正确邻里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与理性

教学过程

(一)淡话引入你在家有那些活动会影响到邻居的生活?

1、在楼上跳绳

2、看电视把声音开得很大

3、在阳台上晾衣服和拖把

4、把垃圾倒入邻居的院子里

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些活动都会影响邻居的生活。因此,我们要时时学会心中有他人,事事有他人。

二、学习课文

㈠、有了麻烦怎么办?

看看出现了什么麻烦?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你给邻居添过麻烦吗?

㈡、学生看图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1、 把水不小心倒在邻居家晒的衣服上 我会( )

2、把耕牛赶到邻居家的稻田里 我会( )

㈢看图交流

1、楼上养鸽子将粪便拉到我家窗台上

小组讨论

(1)我家是忍一忍,把它扫干净

(2)找他们去评理

他们不理又 ……此处隐藏18869个字……生活中的消费品从何而来?

课件演示:牛奶的生产“旅程”。

一位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牛奶的生产“旅程”。

点拨:只有生产出产品,才谈得上去消费。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来看,先有生产,后有消费。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具体感受“生产决定消费”的经济学原理。

那么如何才能得到一件商品呢?请欣赏小品表演《买书包》。

小品表演:《买书包》

叙述: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这个活动让我们体验了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市场交换活动。要得到商品,得通过买,有买就有卖,买和卖在哪里进行?(学生答)市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消费行为是在市场上购物。请同学们列举身边的市场。

小组探究:每个小组在纸上列举你熟知的身边的市场,并进行归纳分类。完成后将纸条贴在黑板上。

点拨:市场自古有之。如今的市场种类繁多,既有出售各种商品的百货市场,也有出售某种商品的专门化市场,今天还出现了电子商务,市场从有形走向无形,日益方便、快捷。

教师现场演示:网上购物

总结:这节课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生活从消费开始,我们的共同身份是消费者,最常见的消费行为是在市场购物。还初步懂得了“生产决定消费”的经济学原理。消费可以满足我们各种生活需要,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但是如何才是合理的消费方式,才是绿色生活方式?我们将在以后的课堂上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第一课永远面对的选择

一、生活从哪里开始

1、生活从消费开始

(1)什么是消费(2)生产决定消费

2、在市场上购物

(1)消费离不开市场

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商品和服务。

(2)市场的作用

市场的繁华是经济繁荣的一面镜子。

四.每课一得

通过本课你有什么?

五.习题精选:

见作业本P17页第1,2,3,4,7,8,9导入从日常生活开始,容易理解,并顺利导出本课主题。

本课亮点:

该课导入的比较自然,学生容易理解,过渡很自然;另外,在消费的概念讲解时引用的案例很有说服力。

政治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物质的含义

2、能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

1、体会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世界本质问题上认识有神论的荒谬性,鲜明地反对神创说,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亚真是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上帝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美味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这么美丽的三亚真的是上帝赐予的吗我们这天地万物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展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进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

交流讨论一:谈谈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同学们列举:桌椅、土壤、老师、大海……设疑: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一)物质的概念:

解释: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它不为我们所动,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欢,它就客观存在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能被人们所认识。强调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学们刚刚列举的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非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概念。比如同学们列举的苹果、芒果的共同点是什么是水果,这就是我们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抽象出共性的。

总结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我们说整个世界划分为:

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做一道证明题,分别来证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

(二)世界是物质的

播放视频《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学生概括出: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⑴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同学们举例: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大概有46亿年了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交流讨论二: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图片展示三亚的新旧变化,我们把三亚改造的这么美,同学们思考在建设美丽三亚的过程中,给我们改造自然哪些提示呢如何处理和自然的关系呢

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播放视频《人类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分别从产生、本质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考: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2)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遵循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交流讨论三:说一说你的目标,你的理想

同学们纷纷说了自己理想的大学,那么这些目标是怎么来的呢是凭空产生的吗对,是先有了这些大学的客观存在,才有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意识,可见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今天这道世界的物质性的证明题我们就完成了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1、物质的概念

2、世界的物质性

概括出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政治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