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经典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二数学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1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例2,第3页的小数乘法法则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5?9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说出小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继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会应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0.3×6 0.8×4 7.2×0 4.2×8
0.25×4 3.6×3 4.3×5 0.6×9
2.说出下列小数表示的意义:
0.2 0.5 0.45 0.824
使学生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3.复习例1,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1)指名列式计算,然后说一说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知道:每米6.5元是单价,5米是数量,求的是总价。根据单价×数量=总价也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
1.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1)教学例2
①出示例2花布每米6.5元,买0.5米用多少元?
②读题,理解题意,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每米6.5元是单价,0.5米是买的数量,求的是总价。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可以列式为6.5×0.5。
教师板书:
6.5×0.5
③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④启发学生理解:0.5米是1米的十分之五,6.5×0.5就是求6.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教师板书:
求6.5的十分之五
引导学生类推:
6.5×0.4就是求6.5的十分之四是多少,6.5×0.7就是求6.5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一个数乘以零点几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是多少。
互相讨论得出结论:一个数乘以一位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
(2)补充例2,买0.82米用多少元?
①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
②启发学生理解:每米6.5元是布的单价,0.82米是买布的数量,求的是总价,列式为6.5×0.82。
教师板书:
6.5×0.82
0.82米是1米的百分之八十二,6.5×0.82就是求6.5的百分之八十二。
教师板书:
求6.5的百分之八十二
仿照6.5×0.5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类推得出:
一个数乘以两位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百分之几。
③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乘以一位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乘以两位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百分之几。
④引导学生类推:一个数乘以三位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千分之几,一个数乘以四位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万分之几,……
最后概括板书: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探究一个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1)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6.5×0.5和6.5×0.82这两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都含有小数位,应该怎样计算?
(2)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把6.5×0.5变成整数乘法,6.5变成65扩大了10倍,0.5变成5也扩大了10倍,这样乘出来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应把乘出来的积再缩小100倍。同时教师板书:
把6.5×0.82变成整数乘法,6.5变成65扩大10倍,0.82变成82扩大100倍,这样乘出来的积就扩大了10×100=1000倍。要求原来的'积,应把乘出来的积再缩小1000倍。教师板书:
说明书写的格式,并提示学生:要先点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划掉。
3.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得出:两个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积中就有两位小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三位小数,积中就有三位小数。
(2)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
(3)引导学生概括: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几位小数。
(4)在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5)完成法则下面的“做一做”。
出示 67×0.3 2.14×6.2 0.375×12.4 2.16×3.52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5题
(1)题,先引导学生理解“十分之三”和“一半”分别用什么数表示,然后学生独立列式。
(2)题,学生独立列式,订正时,说一说根据什么列式的。
2.说出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2.54×0.8 13×0.36 16.2×15 24×0.035
3.练习一6题
4.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5.练习一8题。学生独立填书,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7题、9题。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2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学习的,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发展,但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是很好,所以在复习时要及时对学生相关知识进行提问,然后开展对本节课的巩固性复习。而 ……此处隐藏14199个字……2,③
第二步,解③,得x=b2c1-b1c2a1b2-a2b1.
第三步,②×a1-①×a2,得(a1b2-a2b1)y=a1c2-a2c1,④
第四步,解④,得y=a1c2-a2c1a1b2-a2b1.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x=b2c1-b1c2a1b2-a2b1,y=a1c2-a2c1a1b2-a2b1.
(2)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指什么?
提示: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2.归纳总结,核心必记
(1)算法的概念
12世纪的算法指的是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算术运算的过程续表
数学中的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现代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
(2)设计算法的目的
计算机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依赖于算法.只有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即算法,并用计算机能够接受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计算机才能够解决问题.
[问题思考]
(1)求解某一个问题的算法是否是的?
提示:不是.
(2)任何问题都可以设计算法解决吗?
提示:不一定.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14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基本不等式,并能用之证明不等式和求最值;
2.掌握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性质;
3.会解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简单的无理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换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本章知识点
二、讲解范例:几类常见的问题
(一) 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2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3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4解关于x的不等式
例5 满足 的x的集合为A;满足 的'x
的集合为B 1 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2 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3 若AB为仅含一个元素的集合,求a的值.
(二)函数的最值与值域
例6 求函数 的最大值,下列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一: ,
解二: 当 即 时,
例7 若 ,求 的最值。
例8 已知x , y为正实数,且 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求 的取值范围.
例9 设 且 ,求 的最大值
例10 函数 的最大值为9,最小值为1,求a,b的值。
三、作业:
1.
2. , 若 ,求a的取值范围
3.
4.
5.当a在什么范围内方程: 有两个不同的负根
6.若方程 的两根都对于2,求实数m的范围
7.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
2
8.1 时求 的最小值, 的最小值
2设 ,求 的最大值
3若 , 求 的最大值
4若 且 ,求 的最小值
9.若 ,求证: 的最小值为3
10.制作一个容积为 的圆柱形容器(有底有盖),问圆柱底半径和
高各取多少时,用料最省?(不计加工时的损耗及接缝用料)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15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三、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兴趣是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二)猜想—推理—证明(15分钟)
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提问: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注意: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总结--应用(3分钟)
1、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2、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