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设计思路】
《鼎湖山听泉》是苏制洪编教材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进而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以“听泉”为中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梳理文脉,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第二课时进行深度阅读,抓住一个“听”字,重点赏析第8段“枕泉而眠”,理解作者是如何由听泉而领悟出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诵读教学,采用“六读”教学法让学生吟哦讽诵,从诵读中得到启发,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3.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寓理于景,理解作者在景物状写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六读”教学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讲,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四次聆听到鼎湖山美妙的泉声,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第四次听泉。
第一步:听读——感知文意。(8分钟)
1.听录音(第8段),圈点出每词美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提示: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第二步:析读——赏析美点。(12分钟)
1.作者笔下的泉声很美,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例: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
2.作者从听泉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课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
3.如何理解“看不见的指挥棒”?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的心;它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三步:韵读——读出韵味。(7分钟)
1.这么美妙的泉声,这么深刻的'道理,这么精美的文字,一定引起你的共鸣,请以小小组为单位,带着对鼎湖山泉水喜爱的感情朗读第8段,朗读时可以进行创新,形式由各小组自己设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设计最新颖,读得有韵味。
2.二到三个小组朗读 其他同学评点(评点依据:设计是否科学、新颖,朗读是否有感情。)
3.全班齐读,读出韵味。
第四步:辨读——比较辨微。(10分钟)
1.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读一读,辨别优劣。
例1(出示幻灯片),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提示: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例2(出示幻灯片),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提示: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第五步:背读——熟读成诵(5分钟)
1.经过两次比较,大家认为这一段文字很美,好的语句需要积累,请大家带着一定的速度背诵这段文字: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2.背诵小竞赛。
第六步:吟读——对联小结。(3分钟)
1.根据课文内容,请你就鼎湖山的泉水对一副对联,作为对这篇课文的小结。
上联:泉水隐隐约约滋润万物
下联:泉声
(提示:老师明确对联的特点,如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要一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结构要一致等。提示根据课文内容上联可写泉水,下联可从泉声方面对。)
(答案参考:泉声泠泠淙淙洗涤心灵)
【布置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仿照第8节“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升腾而成为主旋。”一段,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尝试寓理于景,在景物状写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听读——感知文意
析读——赏析美点
韵读——读出韵味
辨读——比较辨微
背读——熟读成诵
吟读——对联小结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描写泉声优美语段,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3、模仿课文仿写片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和美妙有趣。
2、体会作者由听泉 ……此处隐藏26819个字……>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
生交流、仿写句子。
11、我们走进了山泉的世界,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于是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
12、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五节。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还觉得鼎湖山的清泉只是人带来听觉上的感受吗?
课件显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才。用这一句式说话。
13、师小结:是啊,鼎湖山正是有了终年不息、静静流淌的清泉,才有了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的鼎湖山,是清泉滋润了鼎湖山的万木,孕育出鼎湖山蓬勃的生机。(板书:滋润万木孕育生机)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
师激情背诵结束语。
四、拓展延伸
1、当小导游,把鼎湖山介绍给你喜欢的人听。
2、写一篇介绍家乡风景名胜的文章。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润万木孕育生机
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把“感悟、朗读、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利用图画、音乐、语言渲染,上出情境,上出美感。本节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抓住描写泉声与泉水的词语,让学生感悟、体会泉水的多、泉声的响、美。学生通过已有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融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第四段重点段教学时,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营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的熏陶和感染,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5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在多样的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著名古刹、雄浑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4.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好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2.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理清脉络。
1.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轻纱薄雾、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著名古刹
轻柔清脆、清纯悦耳、悠悠扬扬、厚重回响雄浑磅礴(bo)
(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o)雾、著名古刹(cha))。
(2)第二组注意通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3.画出课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
三、深究,听懂泉声。
1.被称为“天然氧吧”的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儿的泉水闻名遐迩,夜晚的泉声更是充满神奇。(师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请学生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3.通过“抓词”读好第一句文字:
(1)作者在夜里听泉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能不能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2)根据字典中“籁”的解释,理解“万籁俱寂”的意思。
(3)练读这句话。
4.通过“扣字”理解第二句文字:
(1)在这样宁静的夜晚,作者是怎样听泉的?
(2)“辨识”的“辨”是一个生字,你还知道哪个字跟“辨”字的字形相近?怎样区分这些字?
5.通过“品句”读懂第三句文字:
(1)听:播放四段水流声(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2)辨:你能辨识出这四段泉声吗?
(3)品:你听懂了哪种泉声?最喜欢哪种泉声?
(4)比:这四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这四种泉声又有什么不一样?
(5)读:同座合作、全班分角色读好这四句话。
6.通过“自读”鉴赏第四句文字:
(1)默默品味这段文字,在书上这段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3)练读。
四、总结,唤醒耳朵。
1.请学生说说平时听到的美妙的声音。
2.仿照例句完成写话。
第二课时(简案)
一、复习。
1.回忆作者游鼎湖山的顺序。
2.交流上一课作业情况。深入品析“那像()的,是()。”的句式特点。
二、聆听白日的泉声。
1.上一课我们主要研究夜间的泉声,白天的泉声又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泉声”的句子。
3.同座交流。
4.读读评评。注意“用读的方式”告诉别人“泉声”的特点。
5.比较白日与夜间“泉声”的不同。
三、理解泉水的特点。
1.课文着重写“听泉”,但也有几处是写“看泉”的,找出有关句子认真读读。
2.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
3.注意在练读中感受泉水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心情。
四、感受自然的和谐。
1.课文除了描写“泉声”之外,还写了些什么?这些与泉水有关吗?
2.组合作交流:
(1)安详厚重钟声意味着什么?
(2)与古刹同龄的茶花、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又说明什么?
(3)……
3.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五、拓展与作业。
1.学生质疑。
2.介绍作者谢大光《鼎湖山听泉》的原文。
3.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