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篇1一、实施学案式复习模式
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多且分散,学生若不亲自动手梳理主干知识、整理要点,单靠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保证细致、全面的复习,同时没有学生的广泛参与也难以保证良好的复习效果。针对以上情况,第一轮复习阶段实施学案式复习模式。第一轮复习的特点是以课本为中心,落实“双基”,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将每章所涉及的知识点设计成填空、图表并以作业形式布置下去,学生依照课本即可自行回顾和整理其内容,我通过收查作业、课堂提问、课堂测试等手段落实情况。经过学生的自主复习整理之后,课堂上我所做的是点击要点、解疑答惑、拓展深广度。这样做节省了时间,解决了有限的课时与繁多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既保证了课堂容量,又确保了教学进度。
一轮复习重要的是准备复习学案,这项工作其实难度是很大的,因为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旧教材完全不同,所以对xx 年的复习提纲需要进行很大的改动,前期工作是高二上来的几位老师完成的,我参与了提纲的后续编写,由于对教材不熟,我将新教材几册书利用假期仅有的时间通读了一遍,其实无论在哪个年级教学,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还是非常必要的。
一轮复习除了用好提纲,练习册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选择的是侧重基础的《步步高》,针对xx年高考的难度也相应的增加了一轮复习的深广度。14年高考试题一出炉,我们很庆幸复习导向的正确性,这也是高考取胜的关键因素。
二、广东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分析:
20xx年化学试题难度与20xx年相比难度有所下降。全卷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注重对能力的全面考查,试题情景与设问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选择题部分中等及以上程度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但非选择题计算量比20xx年增多,这样学生在整个答题过程中用的时间就会长些。主观性试题与20xx年一样,强调了化学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考查,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6题无机框图推断题涉及到化合物黄铜矿(CuFeS2)是现教材没有出现的内容;28题第(5)小题,液体体积V字母较多,使学生难以抓住在保持氢离子浓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硫酸铜浓度对氢气生成速率影响的问题分析;选修题36第(4)、(5)小题涉及计算,在学生紧张的考试中容易出错;选修题38题的有机题,合成路线中烯烃与苯的加成、芳香烃的氧化、苯酚与酮的反应等是现教材不要求学生掌握的.,这几道题对中等以下学生而言,失分的几率很高。27题、28题相对比较简单,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来自教材内容,但高于教材,设问新颖,全面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分析能力。
三、精选考题,建立适合学情的题库
对考题的研究是复习备考的另一重要环节,今年由于领导的信任,我入选为出题组成员,这不仅锻炼了出题能力而且对考纲的深入研究和高考命题方向的把握促使我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试题的质量,对我个人而言是难得的机会,我不辱使命,每次的命题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同组老师的肯定。
要想将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教师则必须深入题海潜心研究,抓特点、求新意、寻变化。先从大量的习题中选题,再精选,工作量很大,有时关于这一部分的习题需要去做两三本的书,更不用说套题了,这样做虽很辛苦,但选出的题目难度适中、针对性强,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从14考题看,传统常规考题仍然应该作为训练的重点。另外还根据考情的变化对试题及时更新,保持题目常考常新也是必要的。
四、查缺补漏,保证考前复习效率
首先,“回归教材”。认真重读教材,寻找“弱区”和“盲区”,如教材中的数据、图象、图表及习题等,经过整理来指导学生看书、复习。
其次,“回顾错题”,发挥“错题本”的功效。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建立“错题本”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有错必究,及时整理,随时记录,一年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厚厚的“收获”。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体会知识的积累过程。考前让学生翻阅自己的错题本,理清思路,总结经验,防止重犯,一改过去“不知所措”的考前状态,使考前的复习效率得到保证。
五、两点改进
(1)关于回归教材。
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都是回归教材,但每年到最后时间都非常紧,另外部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如何引领学生回归教材,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和学生的意识问题,二是有效的操作问题。今年我们将回归教材的时间调整在一轮复习之后,我认为对高考成绩的提升应该会有所帮助。
(2)关于试卷讲评。由于工作繁忙,考试卷能全批,但我总觉得总结分析不够,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准备环节:①记录答题情况,统计答对率; ②找出错解原因,将问题归类。二是讲评环节:①巧妙公布成绩;②讲评要有侧重:侧重错误原因的分析,侧重思想方法的建立,侧重解题思路的优化,侧重解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③讲评要让学生参与。三是巩固、反思环节。
总之,在一年的复习备考中,我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与高三组老师精诚合作,尽心尽力,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夯实基础,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些使我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当然也有不足,比如学困生的辅导方面,化学实验的教学也应加强。
优美的教学环境,互助的教学群体,和谐的干群关系,向上的学习氛围,这些促使我不断进步,我将在xx0中学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勤恳工作,为xx0中学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 篇2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 ……此处隐藏19888个字……习试题。每份练习的侧重点不同。如一轮复习中每周的强化训练内容包括本周复习的重点内容,高考的热点及下周即将复习的内容,而每周的选择题专项训练更突出课本基础知识,学生易错知识点及高考的热点、难点。二轮复习中每日一练的试题以查漏补缺,回归课本为主。每次我都提前准备好试题,由黄勇慧、陈天云负责做题,目的是看试题的知识点分布是否合理,难度是否适中,能否反映出学生的一些问题,再由我进行修改定稿。
(3)试题应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考查
一套完整的试题包括30多个知识点,但不可能将中学化学所有的知识点都兼顾到,
因此选题时应考虑一份综合试题的侧重点,注意25个试题每一小题间的相互联系。
如在一轮复习了基本理论后可设置涵盖晶体结构、熔沸点高低、离子半径的大小、水的电离、盐类水解等知识的选择题:在下列各选项所述的两个量,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①H2O和HF的沸点,②纯水在25℃和80℃时的pH,③同温下分别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无水CuSO5和CuSO5·5H2O的质量,④25℃时,等体积的pH都等于3的盐酸和AlCl3溶液中,已电离的水分子数,⑤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Cl和NaAc两溶液中阴离子总数⑥耐火材料MgO和CaO的熔点,⑦H-和H+离子半径,⑧金刚石晶体和石墨晶体中,每个最小碳环里所含的实际碳原子数
A、①②⑤⑥⑦ B、①②③⑤ C、⑤⑥⑦ D、①②⑥⑦
这些试题既考查了课本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
又如在二轮复习化学平衡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可设置如下综合试题:
有甲、乙两个容积相等的恒容密闭容器,向甲容器中通入6 mol A和2 mol B,向乙容器中通入1.5 mol A、0.5 mol B和3 mol C,将两容器的温度恒定在770K,使反应
3A(g)+B(g) x C(g)达到平衡,此时测得甲、乙两容器中C的体积分数都为0.2,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平衡时,甲、乙两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相等,则x=?;
若平衡时,甲、乙两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不相等,则x=?。
(2)平衡时甲、乙两容器中A、B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否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平衡时甲中A的体积分数为x 。
(3)若平衡时两容器中的压强不相等,则两容器中压强之比为x。
此试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计算、恒容下比例等效与完全等效平衡的运用等。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抓落实,提高复习效率。
进入高三意味着进入了题海中,学生跟着教师转,因为课时多,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多。07高考试题的变化意味着教师、学生必须从题海中跳出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启发引导学生,抓住重难点精讲精练,帮助学生“活”用知识,找规律与方法技巧。
目前高三课型有两种即知识点复习课和习题讲评课。知识点复习课课堂的重点应是理清概念,梳理各知识点。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师生小结考查知识点-例题评析-学生练习-归纳小结。上课前教师必须明确课堂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怎样巩固与提高等。分析所讲习题设计到的知识点时应考虑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深度、难度、答题要求。如在复习原电池时教师从以下两问题入手
1.下列反应可设计成原电池吗?若行,请画出装置图
⑴2FeCl2+Cl2=2FeCl3 ⑵2H2+O2=2H2O ⑶CO2+Ca(OH)2=CaCO3↓+H2O
2.某高二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索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试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1、2中Al所作的电极是否相同?
⑵写出实验3中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⑶实验4中Al做正极还是做负极,为什么?写出Al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⑷解释实验5中电流计指针偏向Al的原因?
⑸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在原电池中金属铝作正极还是作负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两个问题涉及原电池的反应原理的分析、实验设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学生思维容量大,积极参与讨论,能很好掌握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二轮复习以习题讲评课为主,课前应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错题统计(试题统计及学生统计),错误原因分析,变式训练试题的改编等。试题分析时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试题还有哪些变化?如
综合练习中有如下选择题
常温下,amLpH=4的HCl溶液中加入pH=10的一元碱AOH溶液至pH刚好等于7(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对反应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V(总)≥2amL B.V(总)≤2amL
C.c(H+)=c(OH-)<c(A+)=c(Cl-) D.一定不存在AOH分子
此题错选A的同学较多。分析时可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思考①AOH也为aml,且为强碱,则混合后PH=?②AOH也为aml,且为弱碱,则混合后PH=?。再结合试题要求PH=7,判断V(总)与2amL的大小关系。分析后教师应及时小结酸碱中和后溶液pH大小判断及溶液呈中性时耗酸、碱物质的量大小的判断方法,并做如下变式训练:
(1)常温下,10mLpH=10的KOH溶液中加入pH=4的一元酸HA溶液至pH刚好等于7(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V总 20ml(填=、≥、>或<、≤)
(2)常温下,10mL0.1mol/L的一元酸HA溶液中加入0.1mol/L KOH的溶液至pH刚好等于7(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V总 20ml(填=、≥、>或<、≤)
(3)分析下列混合溶液中溶液的酸碱性
amLpH=4的HCl溶液中加入amLPH=10的NH3.H2O
amLpH=4的CH3COOH溶液中加入amLPH=10的NaOH
amL0.1mol/L的HCl溶液中加入amL0.1mol/L的NH3.H2O
amL0.1mol/L的CH3COOH溶液中加入amL0.1mol/L的NaOH
(4)若某溶液是由体积相等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溶液混合而成,且恰好呈中性,
则混合前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为c(NaOH)________c(CH3COOH)(填“大于”、“小于通过这种方式的讲解与训练,学生能很好掌握酸碱中和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大大提高,相关试题的错误重现率较低,且课堂气氛好,复习效率高。
总之高三化学复习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挥集体智慧,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高考信息,抓纲务本,在抓“双基”上狠下功夫,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训练学生对知识再加工的能力,以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