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时间:2025-08-29 07:11:08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解题:

1、解题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作者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二、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诗作的思路,并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鉴赏“梦游”,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理清诗歌思路

(一)听录音,然后用课文语句回答。

①入梦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试用几个词语概括诗歌的脉络。

(既然诗歌主体是梦游,诗人首先交代了为什么梦。所以诗歌首先交代梦因,接下来当然是梦游的过程《梦程》,最后的“安………”是诗人梦游后的感悟,我们可以称之为梦悟。)

梦因——梦境——梦悟

四、研读第一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一段。

2、朗读思考:一、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衬托,以虚衬实。

增添天姥山神话色彩,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3、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五岳、赤城、天台。衬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4、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

明确: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写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这是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瀛洲是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神奇莫测;天姥是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

五、研读第二段

1、集体朗读

2、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

提示: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

月夜渡湖:时间:夜地点:镜湖。写诗人在月光照耀下飞渡镜湖的情景。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夜)

山之日景:时间:天亮了。黎明时分,诗人著履登山,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壮观雄奇(青云梯、红日、天鸡鸣叫。)

山之夜景:时间:夜,地点:山。神奇迷离,甚至恐怖的。(熊咆龙吟电闪扉开、烟雾笼罩)仙人登场:地点人物皆变。金银台、霓为衣、骑凤作马、老虎奏琴、鸾凤驾车、仙人济济一堂。富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每个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分工,字数约150字以内)

(1)、各个画面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二词语概括。

(2)、请你用独特的.手法描绘各自画面的意境。

你可以设想自己是李白然后去描绘,你可以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描述,你也可以用你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你还可以……

但别忘了最重要的是要切合文本所包含的意境。

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

成果汇报范例:

月夜渡湖:

梦、飞、照、送

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糊,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山之日景:

著、登、见、闻

诗人穿上了谢灵运 ……此处隐藏1771个字……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让学生寻找)

答案:“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诗文中寻找)

明确:“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4、“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学生讨论,可以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提供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见附稿二),鼓励学生回答。

1、提供资料:

①李白诗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仗剑远游至江陵遇道士司马祯时作

《行路难》(三首)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作

《将进酒》天宝十一载(752年),时诗人已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历九载时作

②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

2、讨论结束,教师提问:

(1)根据提供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

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

为什么?参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

“摧眉折腰”,当指在长安生活这一时期得出的的体会(引导学生回答)

(2)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这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3、收拢对整首诗的理解,回答课开始时对诗题解析时留下的一个问题,“吟”是怎样的一种古诗体?(提示学生:主要从形式上去思考这个问题,罗列出学生能从这首诗中获得的信息:)

①字数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随诗人情感起伏而变化。

四言处:“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无石扇,訇然中开”,字字铿锵,词激意急。

七言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轻松畅快

杂言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余韵袅袅。

②压韵自由,可以换韵

这首诗时而两句一韵,如“城”和“倾”,时而四句一韵,如“溪”“啼”“梯”“鸡”等。

请学生再找出几处压韵的地方:如“巅”、“烟”、“山”和“颜”;“摧”、“开”和“台”;“下”和“麻”;“嗟”和“霞”。转韵达十二处之多。

③对仗无严格要求,此诗中出现的对仗处为“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样的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教师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吟”这一文体再作适当补充:

原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李白采用这一形式,自出新意。与“歌行体”相似,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音和谐,形式自由。

三:布置作业:

背诵这一首诗。阅读余光中的诗歌《寻李白》,完成思考题。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㈠吟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体

㈡留别作于天宝四、五年间,刚被“赐金还乡”

㈢梦游天姥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